常德古稱武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長江中游洞庭湖尾閭,東臨長沙,西連川黔,南接粵廣,北抵三峽,地理位置顯要,史稱“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云貴門戶”。全市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萬公頃。全市轄有5個區(武陵、鼎城、西湖、西洞庭和德山);6個縣(漢壽、桃源、臨澧、澧縣、石門、安鄉);1個縣級市(津市市);209個鄉鎮。總人口600萬,其中農業人口480萬,是湘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和經濟、文化中心。
一、顯要的區位優勢
常德位處湘、鄂、川、黔、渝邊境,歷來是軍事要塞、兵家必爭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常德這座古老而年青的城市,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亦然是各路英豪、各路商家挺進大西北、連接港澳臺、立足膏腴地、走向海內外的發財之地。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多年來,隨著我市國民經濟穩步健康地發展和交通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使常德的區位優勢更加顯現。連接東西的319、207兩條國道線橫貫全市,長(沙)常(德)高速公路已全線開通,常(德)張(家界)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湘北干線穿過洞庭湖腹地。根據國家“十五”計劃,常德是全國60個高速公路樞紐港之一,屆時將有6條高速公路在常德市城郊交匯并網。境內橫貫東西的石(門)長(沙)鐵路連接焦柳、京廣南來北往的兩大動脈,途經我市的洛湛鐵路正在建設中。常德城西南13公里處的桃花源機場,可泊波音737、757、麥道80、82等大型客機,并已開通至北京、廣州、深圳、海口等七條航線。流經境內的沅水、澧水有碼頭36座,其中常德港有500噸級碼頭2座,千噸級碼頭1座,水路南抵長沙,北通岳陽,經洞庭入長江,上達重慶,下抵上海。而今的常德已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相互補充配套的立體交通網絡。隨著綜合運輸體系的逐步完善,常德將成為連接湘、鄂、川、黔、渝五省(市)的交通樞紐,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
常德市距省會長沙僅160公里,距世界聞名的張家界自然風景區170公里,高速公路建成后,從常德到兩地均不到2個小時。根據中央和省委領導的指示精神,常德市的發展目標定位為:省會長沙的后花園,張家界的后勤基地。到2010年,常德城區人口將突破100萬,成為五省、市邊境地區名副其實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城市。
二、豐富的資源優勢
常德地貌多樣,氣候宜人。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為洞庭湖淤積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湖南的資源大市、農業大市和旅游勝地,也是全國有名的“魚米之鄉”和“非金屬礦之鄉”。常德市地貌具有燕山運動的特征。西北部屬武陵山系之中低山區,挺拔俊秀;西南部為雪峰山余脈,逶迤綿延,是華中地區天然的動植物寶庫。東部洞庭湖平原自古為云夢澤,水域遼闊,河湖密布,水草資源豐富,是畜禽、魚類的天然樂園。
常德歷史悠久,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古就有“文物之邦,風景之國”的美譽。境內自然風光旖旎,名勝古跡繁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旅游商品融為一體。全市擁有大小景點230多處,其中先后開發了目平湖聯合國自然濕地保護區,桃花源、夾山、黃山頭、河洑山、花巖溪5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城頭山和鐵經幢2處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柳葉湖省級旅游度假區。風景名勝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人間仙境,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罕見,為古今游覽勝地。被譽為“江南山水大觀,武陵郊野公園”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花巖溪,山水秀麗,風光迷人,數萬只白鷺出沒茫茫林海、萬頃翠竹之間,景色蔚為壯觀,令人心曠神怡。石門前唐古剎夾山寺為千年佛教圣地和日本茶道之源,寺旁奉天玉和尚墓被明史專家認定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以終的墓葬。澧縣城頭山遺址是6500年前遠古人類的生活縮影。中國常德詩墻以城區新建的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根據歷代名賢題詠常德詩詞,由一批著名書畫家、雕刻家書寫、繪畫、雕刻而成,堪稱“中華一絕”,為古城增添了一道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詩墻全長2500米,臨江而立,樓臺點綴,氣勢恢宏,有“三絕詩書畫,一墻天地人”的贊譽。2000年7月被吉尼斯總部授予“世界上最長的詩詞碑刻”稱號。古往今來,常德人熱忱地迎送過屈原、宋玉、陶淵明、司馬相如、李白、劉禹錫、范仲庵、鐘相、楊幺、張獻忠、王仕禎、李自成、周恩來、郭沫若、賀龍、任弼時、王震等一大批偉大人物。江澤民、李鵬、朱镕基、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曾多次蒞臨常德視察指導工作。
三、久負盛名的農產品優勢
常德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水土資源,造就了江南著名的“糧倉、酒市、煙都、紡城、茶鄉”。全市糧食、棉花、油料、牲豬、蠶繭和水產品的總產均居全省之首,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豬和魚的生產基地。全市九個區、縣(市)中有8個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2個是商品棉基地縣,5個商品魚基地縣,1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縣,1個綜合農產品優質商品基地縣。多年來,常德的農業一直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僅有先進的種植業,還有較發達的養殖業和林果業,農副產品非常豐富。農產品除糧、棉、油、豬、魚、珍珠居全省前列外,果、麻、糖、茶、繭、煙、牛、羊、禽、蛋、龜、鱉、膳、牛蛙以其出產多、品質優而聞名全國。主要作物最高年產量:糧食330多萬噸,棉花11萬多噸、油菜籽37.5萬噸,2001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98億元(90年代不變價),在全省名列前茅。近些年開發出來的金健系列糧油產品、洞庭水殖系列水產品、洞庭大閘蟹、漢壽中華鱉、石門馬頭羊、張老頭牛肉干、桃源大葉茶、東山秀峰茶、石門特早熟柑桔、津市甜酸茭頭、武陵醬板鴨等大批優質農產品,己躋身國內市場,蜚身海內外。僅漢壽縣每年投放市場的商品鱉就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從常德實際出發,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調整,提出了實施“五個百萬畝工程”發展戰略,即通過3年時間的努力,使全市的優質牧草和飼料糧、優質速生豐產楊樹、優質蔬菜、優質果林、高效養殖水面面積分別達到100萬畝。通過實施“五個百萬畝工程”,全市柑桔面積已達92萬畝,產量3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早熟柑桔生產基地,去年農業部在我市石門縣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柑桔節,極大地提升了我市柑桔的知名度。全市楊樹面積已達79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楊樹生產基地之一,漢壽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黑楊之鄉”。全市以珍珠、河蟹、甲魚、名貴魚為主的高效養殖水面達到100萬畝,其中珍珠養殖發展到13萬畝,吊養珍珠蚌1.2億個,年產優質珍珠10億克以上,產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全市草食牲畜發展來勢強勁,目前已經形成了陽光乳業、星光牛業、曙光羊業、南方草業等一批草食牲畜基地,已形成了2000頭奶牛、36萬頭肉牛、138萬只肉羊的發展規模。
四、初具規模的產業優勢
1、特種水產支柱產業。我市可養殖水面127萬畝,精養池60多萬畝,居全省第一。今年,我市水產品預計為27萬噸,產品總量和品質位列全省前茅。“十五”期間重點發展名貴魚。在安鄉、鼎城、澧縣分別建立一個鱖、鯰魚生產繁殖示范基地,發展10萬畝精養名貴魚,單產提高到400公斤,逐步淘汰四大家魚。同時,大力發展其它特種水產養殖。通過五年努力,全市形成1萬畝池塘養蟹、8-10萬畝大水面河蟹放養規模,總產達到250萬公斤。吊養珍珠2億只以上,實現產值10億元。充分利用全市可養水庫17.5萬畝,可養湖泊26.6萬畝的寬大水面發展銀魚、形成年產150萬公斤的生產能力,實現產值2億元。與此同時,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業。我市水產加工是一個薄弱環節,企業規模小,產品單調,加工水平不高。今后幾年,我市擬在安鄉、鼎城、漢壽水產中心區縣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并采用先進技術的水產品加工企業。開發以四魚為主的食品加工制品,使水產加工產品上規模、上檔次、上臺階,到2005年力爭水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5億元以上。
2、肉食支柱產業。生豬是我市農業經濟第二大支柱產品,今年預計出欄460萬頭,“十五”期間,首先,要在沅水和澧水兩大流域建立兩大牲豬良繁基地,重點發展我市特色豬種桃源黑豬,要求桃源發展成出欄過100萬頭桃源黑豬的牲豬大縣,鼎城、澧縣都要形成過100萬頭的生產規模,到2005年全市牲豬出欄數達到550萬頭。其次,大力發展草食動物。我市草場資源豐富,發展草食動物具有成本低,市場前景廣的特點,結合“五個百萬畝工程”的順利實施,湖區要重點發展肉牛和肉羊的引進、馴養,山區重點發展馬頭羊和肉兔生產,平丘區重點發展奶牛的飼養,把草食動物作為我市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突破口來抓。到2005年,全市要形成3萬頭奶牛、30萬頭肉牛、1000萬只肉羊的發展規模。第三,重點發展肉食加工業。我市有大小屠宰廠360家,其中年宰殺能力過萬頭的有5家,常德肉聯廠年宰殺能力為30萬頭,年加工產值可達2億元以上。但大多數肉聯廠僅限于單純的宰殺加工,而且加工量不飽和。今后,我市肉聯企業要重點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桃源黑豬、馬頭羊、肉兔等加工制品,在著重發展分割、保鮮、熟食風味制品等肉食品上下功夫。第四,大力發展奶品加工業,使我市日加工鮮奶的能力達到300噸以上。到“十五”期末,畜牧業產值要達到68億元。綜合加工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
3、蛋禽支柱產業。我市有豐富的水面資源和大量的空坪隙地,而且還有桃源大種雞、濱湖麻鴨等優良的地方品種。近些年通過引進艾維茵雞,江南一號鴨、櫻桃鴨等名新品種,為我市蛋禽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1年全市出籠家禽9777萬羽,禽蛋產量28.33萬噸,禽蛋生產產值達16.9億元,預計今年蛋品總產達29萬噸,家禽出籠過億羽。“十五”期間,要重點發展桃源雞、鵪鶉、美國肉鴿、烏骨雞、七彩山雞、清水鴨等優新品種,良種家禽發展要占到50%以上。到2005年要發展水禽3000萬羽,其中鼎城、漢壽、安鄉、澧縣各發展500萬羽,雞1.2億羽,蛋品總產達到40萬噸以上。要在安鄉、臨澧、鼎城等家禽養殖大縣籌建禽業加工企業,開發高檔產品“板雞”、“板鴨”,推廣臨澧太平的經驗,大規模發展肉雞養殖及系列加工,發展出口產品。到“十五”期末,禽蛋生產產值達到30億元,實現綜合加工產值5億元。
4、茶葉支柱產業。我市現有茶園面積20萬畝,其中采摘面積16.8萬畝,初步形成了以“東山秀峰”、“石門銀鋒”、“桃源毛尖”“桃源大葉茶”等優質名茶為主體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十五”期間,要以石門西北山區、桃源西南山區為主體,大力改造老茶園,建立30萬畝優質茶葉生產基地。同時,改進制茶工藝和包裝,提高茶葉品質檔次,在重點擴大“桃源大葉茶”、“烏云毛尖”、“桃源杉針”、“東山峰秀峰”等名茶的生產規模的同時,培育生產紅茶、花茶、烏龍茶、鐵觀音等高檔名茶的外向型企業。
5、楊樹支柱產業。根據國家鼓勵發展速生豐產林的實際,充分利用退耕還林,退耕還牧的機遇,依托現在已經發展起來的三倍體毛白楊公司,大力發展楊樹產業,到2005年,全市優質楊樹面積達到200萬畝,逐步用現在的三倍體毛白楊、三角葉楊等優質楊樹代替原有的黑楊,并配套加工,使整個楊樹產業的年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并產生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6、果蔬支柱產業。今年,全市優質蔬菜基地和優質果林基地面積分別將達到100萬畝,每年蔬菜產量將達到200萬噸,各類水果產量將達到30萬噸,但加工仍是薄弱環節,發展潛力還很大。“十五”期間,在重點培育果蔬批發市場的同時,還要大力扶持10家果蔬加工企業,使果蔬產業的年產值達到25億元以上。
按照常德市“十五”發展規劃,結合建設經濟強市的要求,今后一個時期,我市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發展重點是,通過全面實施“五個百萬畝工程”,推進農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效、財力增強,逐步把我市建成優質農產品大市、生態經濟大市、食品生物產業大市。
五、寬松的投資環境
常德市委、市政府把農業的對外開放納入了開放興市的大格局,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和服務投資者的運行規程。投資農業視同投資基礎設施產業,除享受國家現有優惠政策外,還可享受地方政府出臺的土地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財政扶持政策、引資獎勵政策、最低收費政策、搞活農產品流通政策、綠色通道政策和引進人才獎勵政策等。
為創造寬松的投資環境,常德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九五”期間,僅常德市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累計達45億元,先后建成了芙蓉路、濱湖中路、武陵大道北段等城市精品建設,配套了城市給排水、污水處理工程等重要設施。市城區面積由30平方公里擴展到48平方公里。城區公共綠地面積逐年增加,2001年達人均7.92平方米,居全省第一。武陵大道被省政府和省文明委命名為“樣板街”、“文明示范街”,商業步行街被命名為“全國購物放心一條街”、“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示范街”。城市創建堅持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五個城市”一起創,先后獲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市”、“全省文明城市”稱號;實現了湖南省省級園林城市“零”的突破。2001年9月,我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通過國家專家組的驗收,即將躋身“國家園林城市”行列。今天的常德,城市功能齊全。道路寬闊明亮,街道整潔衛生,四季春意盎然。市內公交線路26條,形成了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網絡。城區日供水能力40萬噸,供水普及率100%。公園、商場、賓館、娛樂設施、管道燃氣等生活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常德已成為省內第二個同時擁有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水上運輸通道和海關、商檢等機構和設施的城市,是湖南省重點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通過精心營造環境,使外來投資者在常德感到安全、方便、有利。“九五”時期,累計審批外商投資企業151家,到位外資2.93億美元,比上年五年增長4倍。外貿出口1.56億美元,比上個五年增長57.6%。近幾年通過成功舉辦桃花節、花巖溪白鷺節、中國柑桔節、湖南屋脊生態漂流節、第八屆亞洲皮劃艇錦標賽和全國短道汽車拉力賽等一系列體育以及旅游、經貿盛會,加強了與國內外朋友和友好城市的聯系,來常考察、工作、旅游的中外人士逐年增多,實現了常德經濟、文化旅游業新的、歷史性的跨越。
時代呼喚各路英豪,常德喜迎八方賓客。勤勞智慧的600萬常德人民竭誠歡迎各位朋友、各位嘉賓光臨常德,在常德這片神奇的熱土上投資開發,興業發家,大展宏圖,獲利豐厚。我們將創造更加優良的環境,提供更廉價的資源、更優質的服務和更加優惠的政策,讓您財源廣進,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