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張家界市府所在地以及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二十年來,永定區孜孜以求,一直致力于城市運營、產業突破、民生和諧的征程,努力建設張家界核心服務區。
核心服務區建設帶動經濟全面發展
立市之初時的永定區街道狹窄,房屋破舊,城市功能不全,老城區只有3.8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只有7260米,面積9.17萬平方米,各種排水管道11546米。當時該區多數農村仍未走出單一封閉的農業經濟窠臼,農村年人均收入只有474元。僅有的工業就是氮肥廠、冶煉廠、氧化鋅廠等一批“五小”企業,工業結構布局極不合理,工業基礎極為薄弱。一些政府辦公室還在使用手搖電話。
薄弱的經濟基礎給了永定人激昂的斗志。立市后的張家界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永定區建設旅游核心服務區提供了契機。永定既有旅游資源,又有區位優勢,他們看準了城市的旅游形象主題是旅游過程中拉動旅游二次消費的關鍵,從基礎設施和文化產業兩方面入手,大力發展休閑產業,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拉長旅游消費鏈條,提高游客的回游率。突出“山水”和“休閑”兩大特色,打造具有獨特性、差異性的城市品牌——山水休閑名城。
1988年,中國第一條漂流旅游線在永定區境內的茅巖河開發推出,時至今日,全區共有各類旅游景區(點)9個。其中,天門山風景區、茅巖河風景區、土家風情園為國家4A級風景區,秀華山館為國家3A級景點,軍聲畫院為國家2A級景點,綠色大地為國家農業觀光示范點,天門山風景區擬申報國家5A級景區。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有改觀,五年大變樣”的城市工作要求,永定區委、區政府從永定的實際出發,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西進(且住崗)東引(西溪坪)、老城改造”戰略,重點建設澧水風貌帶、城市防洪堤、中心汽車站等市政工程,完成天門路、北正街、南莊路、大庸路等主干道改造,拉通教場路、人民路,建成子午臺森林公園和一批街區公園,加快西溪坪、且住崗新城開發,完善城市相關配套建設,基本實現爭創國家最佳旅游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衛生城市、生態城市的目標。
城市變靚了,文化底蘊也要跟上。進入二十一世紀,永定區委、區政府又開始把加強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該區通過加強對文化發展的宏觀指導和行業管理,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督、公共服務等行政管理手段,著力優化文化產業結構,重點扶持具有示范性、體現民族特色和高水準民族藝術創作的文化項目。重點扶持有一定能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事業單位和團體,做大做強一批對外交流的文化品牌,積極參與國內國際文化市場競爭。在發展形式上,該區鼓勵文化經營單位之間優勢互補,促進資產、人才、技術等要素的適當流動、有效盤活、深度開發和合理配置。鼓勵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協作,形成規模效應。鼓勵文化企業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提高文化產品科技含量,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加速形成“拳頭產品”。如新建畢茲卡圣火堂、推出大型土家篝火晚會和大型民族歌舞《土風苗韻》等,把打造品牌旅游產品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放在突出位置,使優秀文化人才凝聚在具有競爭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上,增強旅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十年來,旅游業從各個方面助推了永定區的經濟發展。1988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僅1.14億元,占全區GDP的份額不足30%,以商業零售和餐飲住宿為主。此后增速逐年加快,經營門類逐年增多。到1999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躍居三次產業之首,近幾年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07年底服務業增加值已達41億元,占全區GDP的64.5%,為1988年的36倍。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支撐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2003年以來,服務業對永定區財政收入的貢獻率一直在60%以上。如今永定城區已擁有賓館飯店201家,家庭旅館及旅社436家,床位29530張,賓館酒店數量比1988年增加81家。星級酒店32家,占全市45.7%,全區年可接待旅游過夜人數580多萬人次。服務業的發展同樣促進了商業的發展,2007年底,據不完全統計,永定城區共有商業網點4200多個,營業面積達20.87萬平方米。其中,經營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網點由99年2家達到9家,面積在1000至5000平方米的網點由99年的3家達到10家,臨街門面由99年的3950個發展到4085個。此外,休閑娛樂等旅游衍生產業也有很大發展,城區共有休閑娛樂場所500余家,酒吧、茶室120多家,美容美發、健身休閑場所350余家,游樂場、保齡球館等其他娛樂休閑場所20家,已逐漸成為一大產業,極大豐富了人們的業余文化精神生活。
近年來,永定區旅游消費結構明顯改變,游住行比重高達85%,食購娛僅占15%,旅游人均消費達到370元/天。旅游產業的主體地位逐漸凸現,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永定區共接待游客435萬人次,旅游直接總收入19.5億元人民幣,創匯1.94億元人民幣,分別同比增長25.3%和20.12%。從1988年到2007年累計接待人數為2775.36萬人次,人數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6.5%以上。2007年全區旅游業創造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值為20.67億元,實現第三產業總收入71.26億元,帶動關聯產業就業達6萬人,傳導影響社會勞動就業7.2萬人。
新型工業化注入永定經濟發展新動力
張家界以旅游立市,旅游業是全市的龍頭產業。正確處理好旅游業與工業發展的關系,找準二者共同協調發展的結合點,是永定區如何加快推進全區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永定區委、區政府通過加大對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重要性的教育培訓力度,澄清了全區原來存在的旅游區不能發展工業,資源區位優勢缺乏無法發展工業的模糊認識,明確了發展經濟就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性。
在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永定區充分發揮地處張家界市旅游核心服務區的品牌和區位優勢,提出了淘汰傳統“五小”行業,發展壯大機械制造、食品飲料兩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建材業和礦產能源開發業,培育發展旅游商品、醫藥化工業,突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重點,打造林藥植物有效成份提取亮點,創建工業園產業聚集平臺,走集約化、集群式發展之路,發展循環工業經濟,推動全區工業向符合本地資源基礎條件、具有比較優勢、產業布局合理、經濟效益顯著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思路,為全區工業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加快推進全區新型工業化進程,永定區強化對工業經濟發展的協調服務工作,轉變職能,為全區工業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區政府把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作為全區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出臺了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辦法,從企業準入、征地、稅收等各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政策上的優惠,重點鼓勵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旅游商品企業發展。 為優化全區工業產業結構,永定區以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推進為突破口,加大對原有“五小”企業的破產關閉力度,已先后對氮肥廠、氧化鋅廠、茅巖酒廠、國營建材廠、張家界水泥廠等13家國有及集體工業企業進行了破產、關停,并對有市場優勢的汽配公司、樊家河磚廠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和改制,“五小”企業已基本退出。
永定區立足旅游核心服務區和資源比較優勢,以旅游商品、農林藥植物有效成份提取,礦產能源開發三大產業集群的培育發展為重點,以六大支柱產業為基礎,打造工業園發展平臺,促進工業產業提質升級。工業園自2003年開園建設以來,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6.98億元,引進入園企業7家,入園項目達31個。2007年實現園區工業產值22300元,稅收達503萬元,工業園的“洼地”聚集作用已初步顯現。貿源化工、湘匯生物、恒興生物等一批以農林藥植物提取為主的高科技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貿源化工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五倍子系列產品生產企業。旅游商品企業迅猛發展,到2007年旅游商品企業已達7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9.23萬元,創利稅2270萬元,旅游商品規模企業銷售 收入占全區規模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60%以上。 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二十年前,永定區多數農村仍處于單一封閉的農業經濟窠臼,二十年后的今天,永定區農村的經濟格局已從根本上改觀。單一封閉的經濟體系一去不復返,以農業為基礎、鄉村企業為主體的新體系初步形成,從吃穿住行到通訊、娛樂,農民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1988后,永定區的農民在政府的引導下從傳統的糧食生產改為種蔬菜、水果、煙葉等經濟作物,從自產自銷型向滿足旅游市場需要的商品生產型轉變,旅游農業、特色農業發展加快。2007年,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為2.53億元,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8987萬元。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全年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新增6家,累計發展到21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農民專業協會19個。省市級龍頭企業全年完成銷售收入58449萬元,實現利潤4733萬元。18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全年銷售收入65290萬元,實現增加值16596萬元,占一產業的比重達21.4%,實現利潤5269萬元,上繳稅金871萬元,出口創匯269萬美元,帶動農戶11.44萬戶。2007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8元,比1988的474元增長了6.2倍。
二十年來,永定區通過實施“小城鎮”戰略、增加對農村的投入,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多條通道全面打開。小城鎮的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促進了鄉鎮企業的適度集中,帶動了農村三產業發展,為農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農民收入增加,城鄉差別縮小,城鄉協調發展。如今,永定區進入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支持農業的歷史發展新階段,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逐步推開,8450名農村困難群眾首次納入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區參加2008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到272310人,農村保障機制的建設,開始納入公共財政支出大盤子。
二十年辛勞碩果累累,光輝的成績來之不易,每一次進步都傾注了建設者的青春和汗水。我們都能感受到,永定經濟發展的背后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變化,人民群眾正在感受發展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質變。這是一個巨大的成果,但對建設者來說,是一個新的謀劃跨越發展篇章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