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足五種功夫,做好張家界市社會救助工作 |
|
發布日期:2009/7/14 11:49:18 來源:張家界日報 作者:熊先政 |
|
|
一、城鄉低保要在分類施保完善機制上下功夫。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時刻關注低收入困難家庭實際生活水平的變化,做到城鄉低保應保盡保,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在此基礎上,對低保家庭中的老人、學生、殘疾人實行分類施保,通過政策傾斜實現重點補償,提高社會救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達到以上目標,必須完善城鄉低保運行機制。一是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要根據本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合理確定和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保城鄉困難群眾應保盡保。二是低保補助水平動態調整機制。要根據物價變動特別是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對困難群眾生活的影響,適時提高補助水平,實行物價補貼,確保低保家庭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三是低保對象動態管理機制,要根據低保家庭實際收入水平變化,注意掌握低保家庭結構變化、人口變化、就業變化、收入變化等情況,該納入就及時納入,該退出就及時退出,達到城鄉低保公平和效率的統一。
二、醫療救助要在及時救助上下功夫。城鄉醫療救助的總體要求是保證困難群眾患病能及時就醫,逐步減少小病拖延成大病的人員,逐步減少因病致貧的家庭。第一,及時支付救助資金。救助對象在定點醫療機構門診或住院時,按政策規定享受到的相應救助資金能及時抵扣,增強救助的有效性。第二,救助方式實現“五位一體、相互支撐”。一是資助救助。資助低保對象、五保戶參加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提高困難群眾抵御疾病風險的能力。二是門診救助,對不同對象給予相應的門診補助,使小病能及時得到醫治。三是住院救助,對住院的救助對象按照醫療機構層級實行不同比例的救助,保障患大病、慢性病人的健康。四是臨時救助。對城鄉低保邊緣戶,因患大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的給予一次性臨時救助,提高醫療救助的覆蓋面。五是慈善救助。對患大病、重病的對象,在醫療救助資源全部享用后仍存在較大困難、難以支付個人自付醫療費用的,通過慈善機構實行醫療援助。第三,救助水平逐年提高。在各級政府加大醫療救助財政支持力度的基礎上,合理提高救助標準,不斷緩解救助產品短缺和救助需求饑渴的矛盾。一是提高門診補助標準,盡可能把小病治好,杜絕由此造成大病隱患。二是提高基層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救助比例,減輕大病醫療困難。第四,要加強醫療救助制度與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制度的銜接,實現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放大醫療救助資金效能。
三、五保供養要在應保盡保提高水平上下功夫。農村五保對象處于社會最低層,他們難以完全參與社會經濟和政治活動,也缺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關注這些“失語”的弱勢群體是社會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實現應保盡保,使全市5532人符合五保條件而沒有享受五保待遇的對象全部得到五保保障。二要提高五保供養保障金標準,從目前的每人每年800元增加到1000元,達到省里規定的標準,在此基礎上要逐年提高。三要把住房困難五保對象納入農村危房改造計劃,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四要加大醫療門診救助力度,提高五保對象門診救助標準,緩解治病困難。五要發動民間組織力量,進行結對幫扶活動,改善五保對象生活環境,讓他們得到社會的關愛。
四、敬老院建設和管理要在攻堅克難上下功夫。未建敬老院的鄉鎮,在兩年內陸續實施工程項目,完成省政府為民辦實事目標。在沒有改擴建基礎條件支撐的情況下,各級民政部門作為為民辦實事工作的主要考核單位,要動員相關單位加大謀劃力度,進行先期論證,多方籌集資金,確保每個鄉鎮都有一所敬老院目標的實現。對今年新建的13所敬老院要加強安全生產和質量監督,確保如期投入使用。農村敬老院后續管理,重點要放在工作經費保障、工作人員配備、制度建設、生產經營、考核獎懲各個環節。各區縣既要有統一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又要因院制宜、體現辦院特點,充分顯示出敬老院充滿活力的個性,在全市營造敬老院服務管理爭先創優的氛圍,涌現出一批敬老院服務管理先進單位。
五、臨時救助要在制度銜接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強城鄉低保、災民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制度之間的銜接配套;另一方面加強社會救助與最低工資標準、失業保險、就業再就業政策、扶貧開發之間的銜接對應,形成梯次保障結構。在此基礎上,要盡快制定出臺《張家界市城鄉困難家庭臨時生活救助實施辦法》,使社會救助制度更加有效地覆蓋到所有需要救助的困難家庭。
(作者系市民政局社會救助工作管理處主任) |
|
|
編輯:盛克儉 【關閉】 |
|
|
|
|
|
|
|
|